第6章(1/5)
【现实解说】孔子的政治智商大有欠缺,既然想移民齐国,怎么能批评齐国首相呢?就算在鲁国的时候批评了,到了齐国,也该换个嘴脸去拍马屁啊。
1.17(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做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定。
由诸侯做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如果是大夫的家臣执掌国家,超不过三代就要垮台。
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
【解析】孔子的论断是有道理的,政令出自中央,国家就不会乱。
相反,如果政令出不了中央,地方各自为政,国家想不乱都不行。
为什么说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十代之后就不行了呢?因为上行下效,地方不听中央的,所以春秋后期各国都出现家族割据,就是这个原因。
鲁国的情况,自从三桓掌握政权,国君就被架空。
到孔子时期,三桓本身被家臣架空,于是鲁国成了家臣的天下。
当时,是季孙家的管家阳虎呼风唤雨,三桓都要听他的。
孔子认为这严重违背周礼,因此阳虎蹦?Q不了多久。
因为瞧不起阳虎,孔子蔑称他为“陪臣”,意思相当于马仔或者跟班。
回到鲁国,孔子看不惯家臣执掌国家的现状,继续议论鲁国的国是。
能够这样直截了当地批评甚至诅咒当权者却没有被文字狱,当时鲁国的言论环境看来是相当的好。
身为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如此议论国政,可见,孔子确实是个愤青。
【现实解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话在今天并不全面,即便天下有道,庶人也会议,因为任何事情要让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
但是,天下有道,就不怕庶人议,就鼓励庶人议。
反之,天下无道,就不敢让庶人议,就要千方百计阻止庶人议。
1.18(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
【译文】孔子说:“鲁国国君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指三桓)之手已经四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