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5)
有子,就是有若。
孔子弟子中被称为子的,一个是有若,另一个是曾参。
由此可见,有若的地位挺高。
但实际上,有若的学术水平是比较低的。
按照《左传》记载,有若是个勇士。
吴国和鲁国打仗的时候,鲁国实力不行,连吃败仗,季孙急了,于是选了三百勇士,要趁天黑闯吴营,刺杀吴王夫差。
可是后来有人劝季孙,说是吴军实力强横,这三百人都是鲁国的精英,到时候杀不了吴王,反而三百精英必死无疑,那鲁国不是要完蛋?季孙于是取消了行动,这三百名精英也算没有去送死。
这三百精英中,就有有若。
问题是,有若的话为什么能够占到整部《论语》的第二条呢?先来说第一条理由。
有若的长相很像孔子,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冉有等人为了缅怀老师,就让有若扮装成孔子的样子,接受弟子们的敬礼并且解答大家的提问。
实际上,就类似于总教授。
可是好景不常,没多长时间,大家认为有若的学问太差了,取消了他装扮老师的资格。
但是不管怎么样,有若因此在弟子们心目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从历史记载看,有若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特型演员,第一个是优孟,他扮演了孙叔敖。
从内容看,《论语》的修撰应该是孔子的徒孙一辈,而且应该不是子夏的门人,而应该是与有若和曾参的门人合力修撰,因此,为了尊重老师,他们就在文中称有若和曾参为子,其余的人就没有享受同样的待遇。
【现实解说】孝悌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对于今天来说,这些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
如今模仿秀很流行。
有若要是活到现在,每天不用干活,也能腰缠万贯了。
12.26(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法为原则,也是不可行的。
”
【解析】和为贵。
但是和只是表象,只是结果,只是目的,而不是根本,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