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书屋

妙笔书屋>新顺1730 > 第六五一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一)(第2页)

第六五一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一)(第2页)

问题是在现有政策下,与运输配套的缉私、检查机构,才是大问题。

大顺朝廷里都是些顶尖人才,科举那可真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能考科举当状元的,你让他们自小学算数几何物理化学,也基本都是一把好手。

主要是学的那些玩意儿不行。

但真正为官的时候,学的那些玩意儿基本用不上,还是要靠实践积累。他们是聪明人,自然想过许多种改革措施,尤其是盐政的改革。

但之前都不能用,不敢用。

因为朝廷的首要选择,是稳定。

比如大顺的废漕改海,刘钰当初打定的主意,就是等着黄河决口,淤死运河,不得不走海路。只不过皇帝看到大顺下南洋之后,看到海军已经有保证之后,主动尝试了改革而已。

这属于意外的果决,在刘钰计划之外的意外之喜,本以为要等黄河决口呢。

现如今,盐暂时还没出大问题。

皇帝却在看刘钰的英夷茶税论,眼睛不断往地图上海州、扬州的方向瞟……

似乎,有那么点“一个羊是赶、俩羊也是放”的意思,反正废漕改海之后也要改动,不如一块都改了得了。

但究其本质,却不是这个原因。

盐税。

对前朝大明、大顺的重要性,排在首位的,不只是盐税本身。

而是作为一种“紧急财政”,这才是盐问题这么重要的根本因素。

大明和大顺不能搞国债的原因,刘钰已经和皇帝说过无数次了,皇帝当然也羡慕英国的国债制度,但听了刘钰讲明白简单的利息问题后,就知道纯粹扯淡,只能羡慕。

大顺的税收延续明制,穷的叮当响,一年收那几个子儿,一旦打仗、大灾,顷刻间国库见底。

这时候怎么办?

盐商作为“紧急财政”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盐商“捐献报效”,就是大顺的“国债”。

扬州,就是大顺的“square mile”。

盐引,就是大顺的“紧急国债”。

这是比平稳税收更重要的东西。

英国政府为什么能让东印度公司买紧急国债?因为垄断权,奥王继承之战开打前的600万两白银的紧急国债,是用二十年垄断权换的。

大顺为什么能让盐商“捐献报效”?因为垄断权,皇帝去江南转了一圈要修淮河,三百万两白银的报效,就是用盐政垄断换的——想干?捐钱。不捐钱?滚。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战神奶爸  直播之我的大唐不正经  不三不四  伴烟(重生古言 1v1)  梦浅情深  怪物图鉴(短篇合集)  无处可逃  食物链顶端的佣兵  万历新明  隔山海  [咒回]弟弟打算灭了全家怎么办  大道无遥  秦先生,宝贝甜心要抱抱  完美关系(兄妹,双性,两男一女)  半壁文娱  玉奴(1v1.H)  等待灰姑娘的爱情  汉末纵横天下  我能切换模式  他超级攻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