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bshge
卡本第
卡本第(Gustave Charpentier, 18601956)
法国作曲家。幼年开始学习小提琴,1875年入里尔音乐学院学习。1881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因谋生而中断学业。1885年进入作曲家马斯纳的作曲班学习。1887年以一出清唱剧获罗马大奖,转而去罗马学习。1890年回巴黎从事创作,以歌剧《路易丝》一举成名。1902年,卡本第筹建了一所通俗音乐学院。1912年,马斯纳去世,卡本第被选为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卡本第的主要作品除《路易丝》外,有歌剧《朱丽恩》(1913)(又名《诗人的生涯》)、组曲《意大利印象》(1892)、交响诗《慕尼黑》(1911,未出版)等。卡本第的音乐属浪漫主义后期风格,在和声进行方式和主导动机的使用等方面,深受瓦格纳的影响。(叶纯之)
skbshge
德彪西
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621918)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62年8月22日生于巴黎附近的圣日尔曼昂·莱。父亲是一家小瓷器店的店员,家境贫寒,七岁时免费从钢琴家莫泰·德·弗勒维耶夫人(曾为肖邦的学生)学钢琴。十一岁时(1873)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教师是:马蒙泰尔(钢琴)、拉维涅克(乐理)和吉洛(作曲),据说也向弗兰克学过一阵即兴作曲。在音乐学院,他不喜欢那些刻板、枯燥的教学,常常别具一格地按自己的兴趣来对待学业,因而被有的教师视作“异端”。18811882年,他成为俄国艺术资助人冯·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家,为夫人作即兴演奏,随同她全家到意大利及维也纳旅行,同时有机会接触到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包罗丁、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等人的音乐。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俄国音乐的某些影响。1884年,德彪西因大合唱《浪子》获得罗马大奖。但他对大赛的方式和评委的思想十分蔑视,他说,“我的一切欢乐都已消失,我在一阵闪光中看到,哪怕最微小的官方的赏识都会带来厌烦和苦恼。”1913年,应库谢维茨基之邀,他再次赴俄国旅行,并在莫斯科和彼得堡演奏自己的作品。
德彪西在作品中摆脱了传统的呆板公式和主题发展原则,但不拒绝音乐材料的合理组织及匀称、严整等传统做法。受印象主义诗人马拉美同名诗的启发,写于1894年的乐队前奏曲《牧神午后》和根据梅特林克的戏剧作于1902年的歌剧《佩里阿斯和梅丽桑德》是他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德彪西在逝世前几年患了癌症,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不断创作,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说:“他如果不写音乐,就没有理由活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一面埋怨自己无法拿起枪来保卫祖国,一面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写作,如:写于1915年的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同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就是为了纪念被德军屠杀的千千万万法国青年而创作的。他还特意在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法国音乐家德彪西”。此外,他还为大战中的法国儿童写了散文诗乐《圣诞孤儿》,在诗的结尾悲愤高呼:“为了法兰西的孩子,结束可咒的战争!”1918年3月25日,身患癌症的德彪西在入侵德军袭击巴黎的隆隆炮声中与世长辞,由于战局严重,人们只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葬礼。
德彪西的主要作品还有:芭蕾舞剧《游戏》(1912)、《卡玛》(1912),儿童芭蕾舞剧《玩具箱》(1913),神剧《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1911),大合唱《中选的小姐》(1888),交响诗《夜曲》(《云》、《节日》、《海妖》,1899),交响三联画《大海》(1905),音画《伊贝利亚》(1908)。钢琴作品是他创作的重心,其中有《版画》(1903)、《快乐岛》(1904)、《儿童园地》(1908),二十四首前奏曲(分为两集,1910,1913),十二首练习曲(1915)。此外他还写有约五十首浪漫曲。(钱亦平)
skbshge
戴留斯
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
英国作曲家。生于约克。其父母原籍德国。戴留斯从小就表现出音乐天赋,但受父母之命的约束不得不从事商业。他对从商非常厌恶,在二十岁时曾离家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去种植柑橘,并在一位美国管风琴家的指导下学习音乐。这一时期的生活在他以后的作品中得到反映,如歌剧《康加》(1897)、交响组曲《佛罗里达》(1886)等。从佛罗里达回到欧洲后,他进了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莱涅克,并与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结为至交。从1890年起戴留斯住在法国。晚年不幸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乐观,他说:“只要我还能享受饮食的滋味,还能听到我的音乐的声音,我就要活下去……,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做了值得做的一切事情”,“生命中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这就是创造的幸福”。失明以后,在秘书的帮助下,他用口授的方式作曲,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情况下,竟然用这种方式完成了数部交响乐作品及歌曲等。
戴留斯作品的特点是具有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和倾心于印象主义的音响。他共写有六部歌剧,除了《康加》外,还有《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1901)、《芬尼摩尔和盖尔达》(1910)等;乐队作品有交响诗《巴黎:伟大城市之歌》(1899),《在夏日的花园中》(幻想曲,1908),音诗《阿帕拉契亚》(1903)等。此外还写有协奏曲三部(钢琴、小提琴及大提琴协奏曲各一部,另一部为小提琴和大提琴双重协奏曲),合唱曲《海的飘流》、《生之弥撒》以及歌曲等。(钱亦平)
skbshge
理查·施特劳斯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生于慕尼黑的一个音乐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五岁即开始作曲,十岁前已写了管弦乐《节日进行曲》和为管乐而作的《小夜曲》。十八岁入慕尼黑大学学习,这时已写成一部交响曲,并得到公演。1883年中断大学学业,赴柏林以音乐谋生,决意成为专业音乐家。不久便受到指挥家冯·彪罗的赏识,成为他的助理指挥。一年后代替冯·彪罗成为迈宁根乐团的首席指挥。任职期间受乐团的小提琴手亚历山大·里特的影响,开始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音乐发生了浓厚兴趣。在这之前最受他热爱的作曲家是勃拉姆斯。这一艺术趣味及创作倾向的转变,导致了一系列重要作品的问世:《麦克白》(1887)、《唐璜》(1889)、《死与净化》(1890)、《梯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唐吉诃德》(1897)和《英雄的生涯》(1898)。这批作品作曲家本人称之为“音诗”,然而与李斯特创用的“交响诗”体裁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更加突出了标题音乐的描绘性特质。这些作品手法新颖、效果奇特,作者的艺术才华逐渐受到世人瞩目。同时,施特劳斯的指挥生涯也有了新的进展,相继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和魏玛宫廷歌剧院的指挥。1891年应瓦格纳的遗孀科西玛的邀请,前往“乐剧”艺术的大本营拜罗依特指挥了《汤豪瑟》的演出,这一活动对他三年后创作的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有直接影响。1894年在冯·彪罗去世后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898年任柏林皇家歌剧院指挥。19191924年还担任过维也纳歌剧院指挥。20世纪初起,创作兴趣转向歌剧领域,作有《莎乐美》(1905)、《埃列克特拉》(1909)、《玫瑰骑士》(1911)、《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1912)、《没有影子的女人》(1919)、《间奏曲》(1927)、《埃及的海伦》(1928)、《阿拉贝拉》(1933)、《沉默的女人》(1935)、《和平日》(1938)、《达夫尼》(1938)、《随想曲》(1942)和《达奈之恋》(1952)。以上歌剧,有五部的剧本均出自奥地利诗人、戏剧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坦尔之手。这些歌剧标志着施特劳斯的创作进入了新的时期。理查·施特劳斯在纳粹上台后曾受到重用,于1933年被任命担任了国家音乐局的总监,但任职期不长,也未参与过迫害犹太人的活动。相反,为他撰写《沉默的女人》脚本的正是具有犹太血统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该剧初演之后即被禁演,作曲家不久也被辞职。但是,施特劳斯晚年仍因在纳粹时期的任职经历而受到不少人的谴责,他在郁闷的心情中告别人世。除上述提到的作品外,施特劳斯的代表作还有《家庭交响曲》(1903)、《阿尔卑斯山交响曲》(1915),为二十三件弦乐器而作的《变形》(1945)和为女高音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四首最后的歌》(1948)。
施特劳斯的创作基本上属于晚期浪漫主义,这在其“音诗”作品中表现最为明显。歌剧创作中已显露出表现主义的倾向,如《莎乐美》和《埃列克特拉》,但从《玫瑰骑士》开始又转回纯净、明朗的风格,体现出对古典艺术的某种感怀与留恋。由于他又是一位指挥家,他对音色尤其敏感,很注重各种配器的特殊效果,很多创作意念和“形象”的音响化甚至达到逼真的境地,因此有人也将他视为自然主义的作曲家。(孙国忠)
skbshge
杜卡
杜卡(Paul Dukas, 18651935)
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巴黎。杜卡小时候,父母就发现他极富乐感,据说他吸奶是按9/8的节奏吸的。但是杜卡一直到十三岁,还没有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十六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跟泰奥多尔和杜布瓦学和声,跟乔治·马蒂亚斯学钢琴。他最初的创作是1883年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写的序曲和1884年根据《格茨·冯·伯利欣根》写的序曲。1884年,他进了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吉洛的作曲班,并和德彪西交上了朋友。杜卡在创作上最崇拜的对象是瓦格纳和弗兰克。在他的第一部重要的作品、序曲《波劳特》(1891年)中,可以听到瓦格纳式的主题以及他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配器的回响。1895年,杜卡开始写三个乐章的《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既渊源于法国作曲家(比才、拉罗、圣桑等)的传统,又表现出他自己的创作特征,如:对于“对称”的特别考虑和精心安排。完成于1907年的歌剧《阿兰娜和蓝胡子》是和德彪西的《佩里阿斯和梅丽桑德》以及穆索尔斯基的《包里斯·戈都诺夫》齐名的、在法国歌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歌剧。交响谐谑曲《小巫师》(1897)以它紧凑的结构和炫入耳目的配器使杜卡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这是根据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而作的。在这个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三小节的节奏”(就像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中所使用的笔触),表现出一种奔腾活跃的气势,而其新颖的和声与配器手法,则明显地影响了后来一些作曲家的创作,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乐队幻想曲《焰火》(1908年)和德彪西的舞剧《游戏》(1912年)以及勋伯格、贝尔格等人的创作。杜卡对待自己的作品非常谨慎,不轻易拿出去出版。
除了创作以外,杜卡还从事音乐评论和音乐教育。从1882年起,杜卡就开始为一家杂志写了关于瓦格纳作品在伦敦演出的最早的一些报道。两年以后,他为《美术报》和《艺术与古玩年鉴》写了第一篇评论。杜卡也是一位勤勤恳恳的音乐编辑,曾从事贝多芬、拉莫、柯普兰和斯卡拉蒂的作品的编辑工作。杜卡从1909年起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授,1913年起任作曲教授。在他的学生中有法国作曲家梅西安、中国作曲家冼星海、保加利亚作曲家皮普科夫和前苏联作曲家克列恩等。1934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一年后,他因心脏病去世。去世前两天,他还在学院为学生上作曲课,其中包括为冼星海的歌曲《游子吟》进行辅导。临终前,他对家人说,请朋友们不要送鲜花,不要讲述他的生平,他喜欢沉默的敬礼。(钱亦平)
skbshge
布索尼
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 18661924)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符修通天书客吧小说 不要试图攻略偏执魔头 .小刺莓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书客吧小说 奉旨成亲 作者 其君折枝 烟花易冷 咸鱼导师?我的学生全是灭世级by柒月火 我行让我上[电竞]书客吧小说 库洛牌拯救世界[综] 《不要试图攻略偏执魔头》(精校版全本by番外完)作者:小刺莓 鸿蒙大罗天书客吧小说 [补番]汴京小面馆(松雪酥) 《他为我而来》 御雪离 禅月 没有上岗证所以不能和男神搞黄色(人外,H) [附带番外]《嫁金钗》作者:笑佳人 [废文 完结]《你怎么这么小心眼》作者:木木瑞rui311(互攻) 资质平平只好搞内卷 有种跟我结婚啊! 嫁金钗(笑佳人) 互利[gl] 别想离婚[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