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书屋

妙笔书屋>国际现代艺术辞典书客吧小说 > 第101章(第1页)

第101章(第1页)

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埃姆波里。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德国度过,与德国音乐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八岁开始登台演出,以后在奥地利的格拉茨从威廉·迈尔学习作曲。十五岁时由于作曲和钢琴演奏的突出成绩被吸收为博洛尼亚爱乐协会的会员,成为该协会莫扎特以后最年轻的会员。1888年起先后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和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授钢琴。他认为演奏家可以在演奏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对作曲家的原著有意识地加以某些改变,从而引起一些非议。布索尼自1894年起在德国柏林居住,在那里组织了“布索尼管弦乐队音乐晚会”,宣传新的和不常演奏的作品。以后除19131914年担任博洛尼亚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和19151920年间在苏黎世住过几年外,一直定居于柏林直至去世。布索尼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如《图兰朵特》(1917)、《浮士德博士》(1925),管弦乐组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印第安幻想曲》(钢琴与乐队,1913),两部弦乐四重奏(1881、1889),钢琴曲《对位幻想曲》(两架钢琴,1921)。另外还著有《音乐艺术新美学简篇》(1907)和许多有关钢琴演奏的文章。(钱亦平)

skbshge

萨蒂

萨蒂(Erik Alfred Leslie Satie, 18661925)

法国作曲家。187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因对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不满而中断学业,到蒙马特地区的一家咖啡馆演奏钢琴,并成为作曲家。1905至1908年又入巴黎歌唱学校深造,从丹第和鲁塞尔学习对位、赋格和管弦乐法,并获得毕业文凭。一生虽然创作不多,但独特的艺术思想及音乐观念对同代及后代作曲家影响很深。早年与德彪西有交往,对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的形成起过一定的促发作用。而后又厌烦于印象主义音乐缠绵的诗情与朦胧的画意,提倡简洁、素朴的音乐。还宣扬一种淡化本体意义的音乐艺术,例如将音乐演奏置于某些公共场合之中,这时的音乐变成了氛围的衬托,化成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音乐被认为是“背景音乐”的最初实践。萨蒂的作品常标有怪诞的曲名如《寒冷的小曲》(1897)、《三首梨形小曲》(1903)、《干瘪的胚胎》(1913)等等。早期作品以钢琴曲为主,如《萨拉班德舞曲》(1887)、《吉姆诺佩迪》(1888)已显示出清淡、略带伤感的艺术个性,后者经德彪西改编成管弦乐曲曾广为流传。中期作品除保持早先的简朴风格外,还具有谐谑、讥讽的特色。晚期的重要作品是四部大型的舞台剧音乐。1916年创作的舞剧《炫技》,以其新颖的音乐构思和大胆的配器(使用了打字机、汽笛等噪音发声器)引起了舆论的激烈反对。作于1924年的舞剧《墨丘利》和《休息》同样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作于1918年的交响戏剧《苏格拉底》系为柏拉图的三个对话集谱写的乐曲,由四位女高音演员和一个室内乐队共同表演,歌唱旋律具有古风的宣叙特点,伴奏声部则蕴涵着现代的气息,其简明质朴的音乐语言和肃穆、庄重的艺术品格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精神风貌。萨蒂的艺术思想对约翰·凯奇等先锋派作曲家有着深刻的影响。(孙国忠)

skbshge

鲁塞尔

鲁塞尔(Albert Roussel, 18691937)

法国作曲家。生于诺尔省的土尔昆市。七岁时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大。鲁塞尔对航海事业兴趣很大,青年时代当过战时海军军官。1894年退役后开始从事音乐,曾在巴黎管风琴学校和歌唱学校学习。19021913年被聘为歌唱学校的作曲教授,学生中有萨蒂和瓦雷兹。1909年曾访问印度和越南。鲁塞尔的创作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印象主义的影响(特别是早期作品),但是仍然具有独特的思维和音乐语言,尤其是在调式和声和复调方面。访问东方国家的印象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是30年代中采用异国调式(希腊、中国和印度)写作的首批作曲家之一,作品有1929年为钢琴和小提琴写的奏鸣曲,为中国诗人李白和张籍等人的诗谱写的六首歌曲(作品12,19071908;作品35,1927;作品47,1932)。

20世纪20年代末,鲁塞尔的作品开始流传到国外。1930年鲁塞尔访问美国,出席了波士顿交响乐队的音乐会,会上演奏了他的第三交响曲,这首交响曲应指挥家库塞维茨基之约而写,并由库塞维茨基指挥首场,获得成功。鲁塞尔晚年患有心绞痛,医生嘱他到温暖的地方疗养。1937年夏天他赴法国沙伦德省的海滨城市鲁瓦扬疗养,不久因心脏病发作在那里去世。鲁塞尔的主要作品还有:交响曲四部(1906、1921、1930、1934),交响诗《春节》(1920),为独唱、合唱和乐队作的《咒语》(1922),为女高音、合唱和乐队作的《诗篇第八十篇》(1928),钢琴协奏曲(1927),大提琴小协奏曲(1936)等。(钱亦平)

skbshge

斯克里亚宾

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ch Skryabin, 18721915)

俄国作曲家、钢琴家。十一岁时开始向兹维列夫和格纽斯学习。以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从塔涅耶夫学作曲,从萨福诺夫学钢琴。18951896年由艺术资助人贝里亚叶夫资助,成功地在比利时、法国、荷兰和德国举行音乐会。18981903年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教授。19041909年间旅居瑞士、意大利、法国和美国。1910年返回莫斯科,以后经常在俄国的各个城市和国外举行音乐会。

斯克里亚宾共写有二百二十二部作品,钢琴音乐是其主要方面,包括:十首奏鸣曲,十九首音诗,九十首前奏曲,二十六首练习曲,二十一首玛祖卡及圆舞曲等。他的创作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坚持创新精神,充满热情和哲理思想。他的创作道路可划分成三个时期:1900年之前为第一个时期,作品特点为抒情和充满戏剧性,形式、结构鲜明、精致,与传统音乐如柴可夫斯基、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的作品保持明显的联系。这一时期以钢琴作品为主,如钢琴协奏曲(1897)、第三钢琴奏鸣曲(1897),此外还作有交响诗《理想》(1898)。第二个时期从1900年至1907年,在这一时期中加强了创作上的探求,特别是在和声方面,设计了一个“神秘和弦”作为其和声基础。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三首交响乐(末乐章带合唱的第一交响乐,1900;写于1902年的第二交响乐;被称为《神圣之诗》的第三交响乐,1904),交响诗《狂喜之诗》(1907),以及第四钢琴奏鸣曲(1903)、作品32号的两首音诗(1903)。第三个时期从1907年至1914年,由于受抽象哲学观点的影响,创作观和风格发生了转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交响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1911)其中首次使用了色彩钢琴,将声与光结合起来。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对以后俄国及西方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钱亦平)

skbshge

威廉斯

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

英国作曲家。出生于格罗斯特郡。从小就接触音乐,学过小提琴和钢琴。1890年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从斯坦福和帕里学作曲。两年后又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获得音乐博士学位。还曾赴柏林从布鲁赫、赴巴黎从拉威尔进修过作曲。1904年加入英国的“民歌协会”开始了对英国民间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及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去英国皇家军队服役。战争结束后,在1918年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201926年担任巴赫合唱团指挥。1933年起任“民歌协会”主席。于1923、1932、1956年三次赴美旅行、讲学。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伦敦度过,获得过多种奖金、勋章和荣誉称号。

威廉斯的创作年代很长,音乐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有所涉及。1910年所写的弦乐曲《塔里斯主题幻想曲》为其成名作。所作的九部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风格演变的轨迹。前三部交响曲(1910,1914,1922)都带有一个标题曲名,分别为“大海”、“伦敦”和“田园”,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标题音乐”,但都倾向于一定的情景描绘,可属于印象主义范畴。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1935,1943,1948)则显示出“纯音乐”的特色,技巧复杂,色彩多变,音响效果也比较刺激。强调了某种哲理意念的阐述。《第七交响曲》(1953)又名《南极交响曲》,是作曲家在他为影片《南极的斯考特》而作的配乐基础上改写而成的。最后两部交响曲(1956,1958)也属于“纯音乐”的范畴,构思严谨,音乐的发展极富逻辑意义,民歌风的优美旋律与精湛的现代作曲技巧结合在一起,很有艺术感染力。主要作品还有:歌剧《牲口贩》(1914)、《约翰爵士在恋爱》(1929)、《毒吻》(1936),芭蕾舞剧《老王科尔》(1923)、《约伯》(1930),声乐套曲《在温洛克边界》(1909),为男中音独唱、合唱与乐队而作的《圣诞颂歌幻想曲》(1912),《g小调弥撒曲》(1923),《d小调小提琴(学院式)协奏曲》(1925),《小夜曲音乐》(1938)等。另外威廉斯还有著作《民族音乐论》、《音乐的形式》等,这是他理论研究的成果,阐述了他对音乐文化的独特理解,对当代音乐学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孙国忠)

skbshge

瑞格

瑞格(Max Reger, 18731916)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和管风琴家。早年先后跟从其父亲以及林德纳、里曼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1895至1896年任教于威斯巴登音乐学院。1901年到慕尼黑从事作曲。1905至1906年在慕尼黑音乐学院教授管风琴、对位和作曲,同时还旅行演奏于德国、奥地利和瑞士。1907至1908年任莱比锡大学音乐指导,并从1907年起任莱比锡音乐学院作曲教师直至去世。1909年旅行演奏于俄国、荷兰并访问了英国伦敦,介绍了他自己的许多作品。1911至1914年任迈宁根宫廷乐队指挥。1915年后定居耶拿,专心创作并定期去莱比锡音乐学院教学。瑞格的创作很丰富,作品众多,包括交响音乐、室内乐、合唱曲、管风琴曲及各类钢琴曲和歌曲,其中尤以管风琴曲最为著名,像《BACH幻想曲与赋格》(OP.46)、《创作主题的变奏与赋格》(OP.73)和《前奏、帕萨卡利亚和赋格》(OP.127)等已成为管风琴音乐的重要文献。瑞格热爱巴赫的音乐,谙熟传统的对位技巧,并力图将各种对位技巧交织于晚期浪漫派的和声网络中,由此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个性的复杂音乐思维。瑞格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无标题音乐,规模庞大,结构繁复,直到晚期才出现趋于清晰、简练的倾向。尽管瑞格的音乐流传不很广泛,但他仍被认为是一个处于世纪之交时期的重要作曲家,起到了联接“后期古典学派”与现代音乐的桥梁作用。(孙国忠)

skbshge

霍尔斯特

霍尔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 18741934)

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身于音乐世家,启蒙老师为其父亲(教授钢琴和管风琴)。1893年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从斯坦福学习作曲。有一段时间在乐队中任长号手。19031919年期间在英国的各种教育机构担任音乐教师。19191923年间任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里津克大学音乐部主任。晚年因病很少作曲。霍尔斯特和埃尔加、威廉斯一样,是英国现代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之一。有一段时期他对东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创作了很多这方面的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七部歌剧,其中有两部是取材于印度叙事诗的《西塔》(1906)和《萨维德丽》(1908);两部芭蕾舞及交响诗《印特喇》(印特喇是印度吠陀教中的雷霆及风暴之神,后兼战争之神,1903)、东方组曲《贝尼·莫拉》(1910)、基于英国民歌主题的《萨默塞特狂想曲》(1909)、《日本组曲》(1915)等。而乐队作品中最出名的则是七个乐章的《行星》组曲(1916)。他的合唱作品有《死亡颂》(1919),为女高音、合唱和乐队写的《合唱交响曲》(1925),为女高音、合唱、管风琴和乐队写的《合唱幻想曲》(1930),为合唱写的十二首威尔士无伴奏民歌,合唱卡农等。在室内乐方面,他写有两部小提琴协奏曲(1930),两部五重奏(1896,1903)以及为长笛、双簧管和中提琴写的三重奏(1925)。(钱亦平)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资质平平只好搞内卷  互利[gl]  嫁金钗(笑佳人)  《不要试图攻略偏执魔头》(精校版全本by番外完)作者:小刺莓  库洛牌拯救世界[综]  符修通天书客吧小说  咸鱼导师?我的学生全是灭世级by柒月火  没有上岗证所以不能和男神搞黄色(人外,H)  我行让我上[电竞]书客吧小说  鸿蒙大罗天书客吧小说  [补番]汴京小面馆(松雪酥)  [附带番外]《嫁金钗》作者:笑佳人  烟花易冷  [废文 完结]《你怎么这么小心眼》作者:木木瑞rui311(互攻)  有种跟我结婚啊!  别想离婚[重生]  奉旨成亲 作者 其君折枝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书客吧小说  不要试图攻略偏执魔头 .小刺莓  《他为我而来》 御雪离 禅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